找到相关内容103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一切法与五位百法

    、可见与不可见、心相应与心不相应等诸法。又就诸法之分类而言,最常用的是唯识宗的〈五位百法〉。  宇宙间之森罗万象,其数虽然无量无边,但在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中,将其现象界、本体界细分为五种,其实“法”岂...叫做“识”,因为只有前六识能了别色声等粗境故。(至于第七、第八所了别之境,则微细难知)。  (参照窥基的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解》卷上,智果《百法明门论研究》  (三)何谓“二者、心所有法”  “心所有法”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547990.html
  • 关于玄奘大师《唯识三十颂》翻译问题之辨析

    为世亲所作的《大乘五蕴论》与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(前者属于法相学范畴,后者属于唯识学范畴)所举法数的不同排列顺序上即可看出。《五蕴论》是将识法排在最后,“如薄伽梵略说五蕴:一者色蕴,二者受蕴,三者想蕴,...契经说:诸法于识藏,识于法亦尔,更互为果性,亦常为因性。”[24]并解释云:“此颂意言,阿赖耶识与诸转识,于一切时展转相生,互为因果。”[25]又引《摄大乘论》文:“摄大乘说: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...

    慧 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31855072.html
  • 唯识学存在论及若干难题评析

    精神现象,佛教称为心法。唯识学又将心法分为识与心所,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确定共有八个识与五十一个心所。关于八识与五十一心所的相互关系,唯识学认为,八识非一非异,心所与识非一非异。   首先,关于八识非一...修道人由凡人圣的转折点是见道。大乘见道是五分别智证真如,一般都说,见道时一无所见、一无所得。那么,这是否意味着在见道时识也根本不存在了?并非,因为第八识不可能中断。据理分析,初地菩萨虽因见道而人圣位,但...

    林国良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14257979.html
  • 玄奘门人——窥基法师

    唯识宗的开山祖师。  将 门 之 子  窥基(632~682年),或称灵基,俗姓尉迟,字洪道,京兆长安(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)人。因其著述常题名“基”或“大乘基”,所以,《开元释教录》始作窥基。窥基...》、《弥勒》、《胜鬘》等经外,其余著述也都是用的奘师译本,而且还是“随昔所闻今述记”,一丝不苟地忠于玄奘学说思想。这是他的著述的第二个特点。  窥基著述的第三个特点是言约义丰,文朴理精。《大乘...

    崔正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4769565.html
  • 龙树世亲二菩萨的教系

    ”一卷(真谛译) “决定藏论”三卷(真谛译) “遗教经论”一卷(真谛译) “佛性论”四卷(真谛译) “大乘五蕴论”(玄奘译) “大乘百法明门论”一卷(玄奘译) “三十唯识论颂”一卷(玄奘译) “...印度学 者加以注释的样本列左: 190页 “中论”青目释四卷(罗什译) “顺中论”无着菩萨释二卷(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) “般若灯论释”分别明菩萨释十五卷(唐波罗颇迦罗 密多译) “大乘中观释论”安慧...

    境野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1170843.html
  • 廖乐根:当前弘法工作的几点思考

    的教学方式,以满足外地学员的需求。开设的课程有《十善业道经》、《在家律仪》、《佛法概论》、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、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、《瑜伽菩萨戒》、《金刚经》等。开办由在家学员组成的佛学进修班及网络佛学...讲到依止善知识时,引用《大乘庄严经论》所说:“知识须具戒定慧,德胜精进教富饶,通达真实善说法,悲悯为体断疲厌。” 这十种品质和功德,也是弘法工作者要努力学习和培养的目标。因此,弘法者必须将内...

    廖乐根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1273243.html
  • 玄奘所学、所译及所著之典籍概要

    )1612《大乘五蕴论》世素造,1卷,贞观二十一年(647)   (67)1614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世素造,1卷,贞观二十二年(648)   (68)1615《王法正理论》弥勒造,1卷,贞观...净土寺,学习佛教教理。十三岁得度而成为沙弥,从此诵习很勤奋,常在慧日寺听讲《涅槃经》和《摄大乘论》。初隋炀帝于东都建四道场,召天下名僧居焉,慧景、智胱、道基、宝暹为其称首,少年的玄奘便受到了良师的薰陶。...

    蒲正信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893702.html
  • 碑铭赞所见唐五代敦煌的禅宗信徒

    之门,久承训习,缅惟生死之事,迅若驶流。”昙和尚即昙旷,其名虽不见经传,但从敦煌写卷可知,他是出生于甘州的河西僧人,是敦煌传布法相宗、唯识宗的重要人物,著有《大乘二十二问》、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等。其中...我们可以考察禅宗在敦煌地区的传播情况。   在敦煌的世俗人中,信仰禅宗者往往以“顿悟大乘某某”来表明身份。在8~10世纪的敦煌文献中,“顿悟大乘”一般指的就是禅宗,易言之,是指皈依于禅师的出家弟子或...

    马格侠 杨富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22054997101.html
  • 唯识法门与心理健康

    现代人心灵生活和适应能力的启示。本文所讨论的唯识法门,系依据《唯识三十颂》、《成唯识论》、《唯识二十颂》、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、《解深密经》、《楞伽经》等著作,寻找其中主要的理论架构,透过现代心理学和语言...要完成一件事,必须具备五个因素,那就是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。依《百法明门论》阐释如下:   1.欲是正确的动机和发心 所谓“希望为性,勤依为业”,人有了希望和动机,就能勤劳努力。在心理学的研究上亦...

    郑石岩(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)

    |心理|唯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225311556.html
  • 正理点滴论解之二(一)

    根本没有资格与自性因、果法因平起平坐,也就是说法称论师把三类因并列称为“三因说”不大完美。当然,象这种说法也不是只法称论师用,好象这是印度人的习惯,比如世亲菩萨的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,百法实际上只有两种...得这张桌子坏掉的因缘有才行,现在这张桌子坏掉的因缘还没有,所以我就说这儿有这张桌子。法称论师的这个说法,韩老给加了一个注,“此成立因不如理。即非大乘极成。由说诸行灭不待因故。”就是说,这个说法有违大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53138340.html